找到相关内容3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风物而有感自身的仕途遭遇,与杜甫当年登岳阳楼时浩歌悲吟的处境相似,杜甫云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”(〈登岳阳楼〉)作者面对“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

    本应远离而人反视如亲,不  相舍离,其为害深也。所谓交接四种怨家亲朋者﹕  佛告善生﹕「有四怨如亲,汝当觉知﹗何谓为四﹖一  者,畏伏。二者,美言。三者,敬顺。四者,恶友」  。佛告善生﹕「畏伏有四事...

    法舫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673736.html
  • 藏密素食观——索达吉堪布

    念意论》中这样说道:“瑜伽士应于一切时处遮止鱼类等肉食。饭食需与行者相应,且适度。”藏地公认的观音化身——无著论师也说过:“无始劫来,无数众生都曾作过自己之父母亲朋,如今,即便此等众生各依自身业力自然死亡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3076324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自杀未遂者的亲属与朋友提供心理帮助与支持,消除他们的自杀倾向或者由亲朋自杀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。对于那些遭受事业与情感挫折的人,面临学习、就业与工作压力的人,人际关系失调、有家庭矛盾与社会矛盾的人,佛教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“醒世诗”考辨

    ]罗氏出家之后,“夫人益加贞烈,费尽苦心,以子为伴,一师一徒,日课为乐,如是经过了十三年,结果儿子又考取了状元,名闻远布,因为是父子同科,一时亲朋满门,闹热如街市”。其子后在鼓山寻得父亲而归,罗洪先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278742.html
  • 戒烟方法集锦

      (11)考虑一下你的行为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的危害,他们正在呼吸被污染了的空气。   (12)问自己你的健康对你父母、亲朋是否重要。   如果您还在犹豫戒与不戒,请看...

    佚名

    |戒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0304281795.html
  • 康巴千里供万僧(下)

    不知前人的毅力、伟大及不可思议!小小的高山病算什么!   此行名义上是“康巴千里供万僧”,但在理塘、亚青寺等地看到成千上万的出家人,远离父母亲朋,舍弃物欲和世法,靠着最基本的生活条件,不被贫乏物资、...

    徐荣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2582114.html
  • 在生活中禅修

    继而了解别人   在禅修的路途上,往往会想说服或劝吁 一些亲朋也去禅修,希望他们也能获得禅修 的益处。后来尝试观察心内的经历,渐渐便察觉到虽然出发点是良善的,却在说服或劝吁的过程中,往往会不自觉地以...不同的共修班中,常听到培育慈悲心往往会成为一些同修的负担负累。例如,常出现的问题是见到亲朋有困难,又不知怎样去帮他,很担心。又有不少同修曾问当别人借钱时,作为一个有慈悲心的佛教徒是否一定要借,很踌躇。又...

    葛荣居士

    |禅修|禅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175387615.html
  • 二万五千里的梦 追寻玄奘西行之路

    100多年前中国女子的装扮一模一样。结婚时仍然保留着送亲、开脸、掀盖头,拜父母亲朋等中国民俗特有的结婚仪式。   乌兹别克斯坦——中国史书里的“月氏”国  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。主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3.html
  • 《道次第》修学地图

    中不断转换身份,和众生的关系也不断改变,时而结为亲朋,时而反目成仇,不可贪爱。二是不知满足,我们对欲望的追求永远不知满足,并由此带来无尽烦恼。三和四是数数舍身、数数受身,我们不断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094942.html